河北远程异地评标存在哪些“漏洞”?
今年,全国多地推行远程异地评标,以技术手段斩断传统控标的灰色链条。河北省的实践尤为典型:专家“盲抽”、全程音视频监控、线上支付专家费,让传统控标手段几近失效(详见《河北推行远程异地评标,还能“控标”吗?》)。
然而,政策落地后,河北招标项目量却骤降31%(详见《河北推行异地评标后,项目量骤降31%?》),暴露出部分招标人的观望心态——当“硬碰硬”成为必然,有人选择拖延,也有人开始寻找新规则下的“操作空间”。
正如《远程异地评标如何瓦解三大传统控标手段?》所揭示,远程异地评标虽瓦解了三大传统控标手段,但并非无懈可击。尤其在甲方代表机制和招标文件设计等环节,仍存在隐蔽的漏洞,成为招标人“合法合规”干预结果的潜在突破口。
1
甲代机制的漏洞——如何“合规控标”?
在远程异地评标框架下,甲代作为招标方唯一直接参与评标的代表,其作用被放大。通过以下策略,招标人仍可提高对结果的影响力:
第一步:聘用“高素质专家”担任甲代
甲代的专业权威性直接影响其他专家的评分倾向。若甲代由行业资深专家担任,其意见更容易被其他专家默认为“标杆”。因此,招标人需要优先选择技术背景强、职称高的专家作为甲代,利用其话语权引导技术评分讨论。
第二步:提前“解码”暗标文件
甲代与意向中标人提前“通气”,提前获取意向中标人的投标文件,甚至进行非正式预评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甲代在评标过程中能够快速定位意向中标人的文件,在众多暗标文件中迅速找到目标。
第三步:评分引导:先发制人的“锚定效应”
甲代在找到意向中标人的文件后,率先对意向单位的技术部分打出高分,形成评分锚点。由于评标时间有限,其他专家难以细读所有文件,因此会倾向于参考他人评分。
此外,若某一个专家对一份文件打出了奇高分或者奇低分会被质疑或审计。因此,其他专家为避免争议,更倾向打“安全分”,导致分值趋同。
通过以上步骤,最终拉高意向单位总分。
2
漏洞不止于甲代
远程异地评标虽大幅压缩了控标空间,但甲代机制仍为招标人保留了“技术性干预”的窗口。此外,招标文件参数倾斜、资质门槛设定等环节的漏洞也值得警惕。
除了上述漏洞,广大网友是否还发现其他“合规外衣”下的操作空间?欢迎留言探讨。